天下雜誌部分升學文章問題最大的是只找人生勝利組,這個教授應該是活在雲端 搞不清楚米價,一看就知道沒什麼打工經驗 家裡都顧好好 身邊表兄弟姐妹都在美國,完全不知道這世界有人比他慘100倍卻靠自己打拼的到更大事業。這種眼界的限制才是科舉升學制度對於人最大的戕害;這文章作者清楚表明了這個問題:只用科舉制度的成功程度來判定對方可能的快樂,卻忘了科舉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很不準確的快樂量表。
“高中三年後,我大學聯考爆掉了,我有一堆同學上了台大、清大、交大、師大,當年我的國中音樂班的同學,也有很多人上了師大音樂系,大家都去很好的學校,只有我去了一個偏僻不太有名的中央大學,連我的親戚偶爾也會嘲笑一下:「那是什麼鳥不拉屎的爛地方?」老實說:我真的很不服氣!如果聯考可以決定我的人生,那我大概就一蹶不振了。我哭了兩個月以後,決定要在大學四年補回來。可能是因為我大學很用功,又是當助教、研究助理等等,然後就一路唸到美國去,拿了個美國博士文憑回台灣,又運氣好,到了一個當年我考不上的系所當老師,人生真的很有趣!
當年痛哭的人,現在卻過得無比快樂
當年在美國時,我遇到一個好久不見的國中同學,她一直是個乖寶寶,從國小、國中、高中、大學都是唸著第一志願,最後也和我落腳在同一個學校(只是不同系所),在國外人親土親的狀況下,她對我講了好多心裡話。她說:「我超級羨慕你,我真希望我當年有這個膽子轉出音樂班,這樣我的人生也許會更精采!」
從她的言談中,她說出她遵從父母的安排,女生當音樂老師多好,宜家宜室。也因為她一直有能力考上這些第一志願,也就沒勇氣踏往不同的跑道。也是在這一年,我開始理解:其實有很多聯考勝利者,不因為上了第一志願而快樂。
那那些聯考失利的人呢?多年後,我透過Facebook和一些國中同學重逢,有趣的是:現在常常在Facebook上快樂分享生活點滴的同學們,有很多都是高中聯考失利痛哭的人。有些人當年英文成績超差,但是現在卻愉快的在美國生活,習慣在臉書上用英文分享心情;有一些人現在的工作看起來超有趣,又有很融洽的夥伴;還有一些人成為氣質專欄作家。對這一批朋友來說,他們的人生沒有終止在一個不合意的聯考結果上,他們很認真的運用自己身旁的資源,然後一步步找到讓他們快樂的生活方式,如果說,人生最後不是拿學歷來衡量,而是拿快樂來衡量,他們都坐在成功寶座上。
”